据央视《焦点访谈》报道,近日,记者对耗资24亿元的湖南张家界大庸古城进行了调查。大庸古城一度是当地的“明星项目”,可试营业4年却累计亏损超过10亿元。尽管园区不收门票,依然是门可罗雀。
占地240亩的大庸古城,相当于22个标准足球场大小,建筑融合了明清风格与土家族特色。作为湖南省重点建设项目,它曾定位为“全国文化旅游新标杆”,预期年营收5亿元、净利润2亿元。然而现实却给了沉重一击,四年累计亏损超过10亿元,如今仅靠停车场维持微薄盈利,濒临破产。
走在空荡的街道上,只见门锁紧闭的商铺和零星的游人,其中大多还是周边居民前来遛狗、带娃。设计之初规划的198间商铺,如今仅四五家勉强营业,连租金都无力缴纳。
核心项目《遇见大庸》演艺投入超5亿元,单场却最多接待349人;2024年上半年,飞行影院和游船项目日均购票人数不足15人。最终这些项目因“演一场亏一场”而被迫停运。
展开剩余54%大庸古城的困境根源始于2016年的“古城古镇热”。当时全国掀起仿古建设浪潮,张家界也决定打造自己的“古城”。
从立项到开工仅用3个月——2016年3月立项,6月即开工建设,张家界旅游集团董事长张坚持坦言:“事前对市场研究不足,对产品如何打造、业态如何布局研究得不够”。
前期论证严重不足导致建设过程混乱。设计方案反复调整,甚至出现“施工等设计”的怪象1。原计划550天的工期拖延至近五年,成本不断攀升。
张家界市文旅局长欧兵波道出决策心态:“当时考虑到这应该是个特别能赚钱的项目,肥水不流外人田,就国企来做了”。
大庸古城绝非孤例,近年来,人造古镇正在批量倒闭,成为地方经济的沉重负担。这些项目暴露了文旅产业的通病:盲目跟风、缺乏科学论证、重建设轻运营,这些失败案例背后,是地方政府对文旅产业的过度依赖与对短期政绩的追求。
相比之下,成功案例如乌镇,通过“返璞归真”理念,结合自然风貌与本土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5。差异化文化IP和深度体验才是核心竞争力。
张家界已成立“债务风险化解工作专班”,试图通过资本运作拯救这座空城。但真正的出路在于尊重市场规律,当停车场成为24亿项目中唯一盈利点时,所有关于“文化传承”“旅游创新”的华丽辞藻都显得苍白。
全国众多“仿古新城”废墟警示我们,文旅产业需要从“造城运动”转向文化深耕,让独特的地域文化基因成为真正的吸引力。
发布于:江苏省牛配资-牛配资官网-最大的配资公司-按月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